一、寫作測驗(10分)

請閱讀以下引文後回答問題:

       1.2.3.小題請分列書寫並將題號標示清楚。其中第1小題請簡答;第2.3小題總計文長為150-200字左右。)

環滁皆山也。其西南諸峰,林壑尤美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邪也。山行六七里,漸聞水聲潺潺,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,讓泉也。峰回路轉,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作亭者誰?山之僧智僊也。名之者誰?太守自謂也。(歐陽脩〈醉翁亭記〉
 

 1.請問本段文字主要以何手法寫作而成?(1分)

2.文中極著名的是虛字的用法,請問這些虛字的使用對文章之影響為何?(3分)

3.分析並說明本段文字如何以第1小題之手法鋪寫醉翁亭?此種作法為文章營造了何種效果?(6分)


 

(一)問題思考

  1. 什麼叫分列書寫?什麼是將題號標示清楚?
  2. 答案紙上的正確作答格式應如何?怎樣能使版面更清楚易讀?
  3. 請問2.3小題的配分各自為何?這給妳答題時怎樣的提示?
  4. 請問第3小題的作答需有層次嗎?如何在答題時展現出層次?
  5. 請問範文為何能得高分?

 

(二)閱卷評分規則

  1. 剝筍法(1
    1. 能寫出使文章形成「迴環往復的韻律」,「讀之極富節奏感」此二者得3分;或寫出虛字造成全文舒緩從容、迂迴婉轉之風格亦得3分。
    2. 能擇上述兩組答案之一回答,但答得不完整,得2分;或能用己意敘述而文辭尚稱流暢者,亦給予2分。
    3. 此題學生之答案宜有兩部分為佳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一、說明如何以剝筍法描寫醉翁亭:作者用層層遞進的方式,寫景時由大而小、由遠至近,先寫「環滁皆山也」,再轉向寫西南諸峰,次寫到琅邪山、讓泉,然後聚焦在主體醉翁亭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第二、此法之效果:此方法如同電影拍攝手法,步步引人入勝,不僅使讀者對醉翁亭周遭之環境有概略瞭解,也層次分明地凸顯了主體,此外更營造了懸疑效果,讀之使人有驚喜感。

※建議給分區分成上、中、下三等第:
   上(5-6):兩部分皆有作答,內容合宜、詳細且文句流暢者。
   中(3-4):1.僅作答其中一部分,而文辭尚通順者;2.兩部分皆有作答,然答案不夠完整或文辭不夠通順者;3.兩部分皆有作答而字數不足150字者。
   下(1-2):1.答案有誤;2.文句嚴重不通順,語意不清者;3.文章未完者。
若卷子錯字過多,亦請老師斟酌扣分。

 

 

 

(三)範文:

1.文章開頭先敘寫周遭景物,由遠而近,從環滁皆山到西南諸峰,再至琅邪、讓泉而到醉翁亭,層層遞進,閱讀時也能描繪出漸漸聚焦的畫面,使原本單純靜景的描寫有了動態的變化。剝筍法亦有種緩緩揭開序幕之感,前面點出周遭景色之秀麗,讓讀者期待文章所強調的主角,帶領讀者進入主題,也能讓讀者對醉翁亭留下深刻印象。(思穎)

2.此段文字運用剝筍法,將鏡頭由遠拉近、由大轉小,從西南諸峰、琅邪山、讓泉,再逐漸聚集到醉翁亭,使讀者能夠跟著文句的描寫,明白得知作者所要強調的主角是什麼。另外,這種描寫手法同時也敘寫了醉翁亭的周遭景觀,讓讀者彷彿親眼所見,相當具體。(庭瑄)

3.作者先描述滁州的西南諸峰,然後將焦點放在琅邪山,接著再描寫兩峰之間的「讓泉」,最後再把鏡頭帶到泉上的醉翁亭。然後才開始說明醉翁亭的建亭經過、命名由來。此手法使讀者產生好奇心,而且可以介紹主角附近的景物,有強調主題的功能,且此作法可使讀者印象深刻。(渝耘)

4.文中藉由剝筍法開頭,從滁州周圍皆是「山」,慢慢將鏡頭拉近至西南邊的山峰,以簡潔的筆法敘述山之青,而後導出山峰之名——琅邪山。接下來,描寫水聲潺潺,從遠方望見讓泉瀉於兩峰間。最後,藉峰回路轉,指出位在讓泉上的醉翁亭。藉由這些作法,標示出醉翁亭的地理環境,甚至讓讀者身歷其境,更導出本文的重點——醉翁亭。(思恩)

arrow
arrow

    茵茵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